初中生如何学好语文?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语文君
    语文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看书看书看书  我感觉我初中语文学的相对较好,很大的原因是小学的时候看了很多中外名著。没骗你,是真的名著,不是什么狗血玛丽苏网络小说。很多人觉得年纪偏小就要看儿童书,我不赞同,感觉那种书看看很幼稚,而且很假。

    小学的时候什么书都看,很喜欢曹文轩,买了十几本他的书。他的书其实影响我很多,首先是文字,很干净很温柔,然后是写法和文风。他的书和其他儿童文学作品我觉得有很大的区别,没有那种很水的感觉,就是干净。初一刚进学校,着重学习的是散文,那么他的书就给了我很多益处。

    名著能成为名著,自然是有它的道理。我记得以前看《简爱》《欧也妮葛朗台》《羊脂球》那些书的时候,其实都不怎么看得懂,囫囵吞枣权当是看过了。不过也不奢求完全看得懂,收获一份心境就够了。以前喜欢看国外的书,觉得有趣,现在国内的书反倒看的多了。现在是初三狗一枚,强烈推荐张岱的《陶庵梦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种书看看真的能陶冶情操。

    我觉得吧,不能把学语文当作纯粹是为了拿分。其实语文分差个几分很正常,因为主观因素很多。你把太多的名利心放在语文上,其实就很难心静。

    看书的话,对于写作和阅读理解什么的,帮助都很大。

    2.不要玩题海战术 我做语文从来不刷题,因为根本没必要。我今年把浙江省2016,2017,2018年的中考卷做完了,其实感觉做来做去都是那种做法。建议你把衢州市三年的中考卷去做一遍,时间真的很好,感觉其他市地的题型都很老套,没什么意思。

    中考卷做完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知识一定要扎实,就没什么问题了。因为,有些时候题目都可能会读不懂。比如说,你能马上回答上来叙述视角的不同作用,表达方式有哪些,表达效果是什么意思,心境和心情的区别,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果你非常清楚,那我相信你基本没问题,题目读得懂知道怎么答不就好了吗。

    这种专业知识的话,你去买套那种什么命题研究,阅读理解什么的,看看,然后挑几道题做做就好了,懂了就好了。题海战术这种东西,理科我感觉比较适用,语文的话你又不可能做到一样的题。最关键的是理解,硬知识不要随随便便,该记就记。答题技巧什么的,总的来说很简单啊。就是内容—作用—情感—中心,自个儿往上套就是了。

    那么关键问题又来了,读不懂怎么办?(诶嘿,我也想知道怎么办)我个人的话,其实有的时候也会读不懂,会有一些偏差,最大的原因是我很多时候不仔细看全文,抓住几个点然后就开始答题。我老师之前告诉我说,我的阅读理解没什么问题,就是每次答之前,返回去看看能不能推翻自己的想法,如果能,那么我的思维就有漏洞。(语文老师是中考命题的,特级教师)方法非常有用,特别是做小说这种文体的时候,给了我很大帮助。

    3.基础知识不过关一切免谈 要是基础分得扣一大堆,那还考什么?语文在我们这里,满分120,能考110的已经很强了。(你别笑,你是没考过。)每次考试前,古诗词,读读写写什么的,一定要去看,认认真真看。我记得考试之前,语文老师天天叫我门默写古诗词和文言文,听写古文解释。有用吗?肯定有。

    不知道你是哪里人,不清楚你们那里的机制,但最基本的改病句什么应该有吧。我是比较怕这个的,很容易选错,这就说明,我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每次考试前,我会准备四份试卷。1.古诗词理解默写  2.文学常识(名著阅读) 3.基础知识(每册语文书上会有一个系列,讲基础知识的,这个学期是单句和复句) 4.病句  老老实实做,基础保过关。

    4.别把作业当任务 语文作业相对来说,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很容易不耐烦。如果每次都这样,语文不要学好了。读语文不是流于皮毛就好,不要以为自己想出一个点就万事大吉,逼自己想得深一点,想得多一点。这种思维方式要多锻炼,语文很好玩的,看看书写写字,这么人性化的科目诶。

    5.学会自己拓展 语文是教不完的,很多东西要自己去了解。告诉你个好方法:到当当上,找那种排行榜,去了解几本书。然后去百度,找生词,然后再去百度。

    2年前 0条评论
  • 流水
    流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学语文,就是要“背”

    学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积累”,第一个难关就是“识字”, 字要熟练会写的话,还是需要抄几遍的。通过次数的累积,达到一定的记忆。

    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他们懂得什么样的语言读起来舒服,怎样写可以把其中的音乐感、节奏感把控好,同时,道理也能够讲清楚。他们是天生就懂得这些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是经过不断的读到好的文章,从中领会了如何更好的去组织语言。

    学语文本身是要下点功夫的,平时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忆非常重要。尤其年纪小的时候,要下点功夫、记点东西,背点东西,学点东西,特别是诗歌、好的文章等等,更应该从小就背起来,这都是对文化底蕴的积累。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腹中没有东西,临时去想词怎么能想得出来呢?

    记忆力和创造力从不矛盾

    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后才会有创造。

    写文章也是“创造”,本来没有这篇文章,现在创造出来,你怎么创造出来?因为看得多,记得多,词语掌握多了才写得出来,谁创造得好就是因为他积累得多。

    所以文学就是这么回事情——

    首先,是积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脑子里编程;最后,才是吐出来表达。

    创造力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记忆的积累,突破常规,举一反三,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找新的东西。你积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语言越丰富,你的表达就越好。

    犹太人有句话,和我们中国的学习方法很像,他说小时候应该学会一种“生吞之功”,就是你要会生吞活剥,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东西吃多了以后他自己学会消化。

    胡适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9岁的胡适真的不理解吗?他不理解不会感到喜欢的。其实9岁也算理解,60岁也叫理解,理解程度不同罢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都这样,更复杂的话你怎么理解?很多东西小时候解释再多也理解不了,长大了,阅历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剥”没关系的,吞下去了,葡萄糖够了,脂肪有了,维生素也有了。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这里面有没有葡萄糖,有没有维生素,却没有吃东西。你说十年下来,你会瘦成什么样?

    写好作文,也需要“背”!

    其实孩子“吞下去”这么多,也是为了“吐出来”,也就是写出好作文。

    很多家长发愁,孩子写作没创意,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总是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现在就算写好了,长大后就肯定也不会写。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

    记忆是一个基础,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记忆力,我们要吸收记忆的是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记忆一些条条框框套路性的东西。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多读书,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鉴别能力。孩子没读几篇文章我们就给他一个题目,要他创造,即便是创造出来,也是很浮在表面的东西。

    2年前 0条评论
  • 青栀如初
    青栀如初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古文、古诗的要背熟,要会默写、会翻译,要知道中心。要知道作者极其简单的简介(字号啊什么的)。还有就是文言文下面的注释要记得牢牢的、

    2.重点课文要重点复习,特别是中心。所有课文的作者就要知道是谁,要是外国作家的话还要知道他们是哪个国家的、还有就是要知道课文里哪些是台湾作家。如果你是人教版的课本的话,每一篇课文后面不都有读读写写吗——上面的字词是要会写会读的,包括课文下面的重点注释。

    3.综合性学习是要联系的,比喻说有一个综合性学习是“走近春天”,那么你就要知道几句关于春天的诗句。

    4.附录上的古诗也是考察重点。就和课文里的文言文一样复习。

    5.每一本语文书后面都有名著导读,上面的内容要记重点的,比喻说名著的作者,其国籍,还有这本名著的特点。

    上面说的都是些基础知识,一般减分要控制在5分之内、才能开一个好头。

    还有就是阅读题,这个要靠语感和平时做题的积累,比喻说:让你分析一句或一段话的作用!是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的:一是结构——什么承上启下啊,什么为哪作铺垫啊。二是内容——什么表达了啊,什么突出了啊,什么点明啊。
    阅读内容再上,也要耐心的读完。

    最后是作文,作文的题目第一要新颖,开头也是。卷面工整,尽量的少一些错别字,用我们老师的话就是: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给你高分我就神经病。可见老师是多么痛恨错别字……

    看小说是不管用的,你总不能在考场上写小说吧?考场作文常见的是散文、议论文。我们班主任给我们推荐的书是《散文》,我平时看也是看些散文。什么鲁迅的、朱自清的,那些都过时了。落落的不朽和须臾也是散文集,文笔也不错。

    2年前 0条评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