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
-
疑难问题解答
点击下载:统编语文(七-九年级)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和说明 一、涉及全套教材的疑难问题 1.目前教材课文数量偏少,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能否增加一些? 此前教科书每册30课,精读课文17篇,于2014年1月做了删减,目前每册24课,精读课文数量不变。但教材中提供了许多课外阅读的篇目,可以弥补课文数量少的问题。 2.古诗编排看上去稍显随意,缺少一定的体系。建议…
-
有些版式设计看起来不顺眼,能否做一些调整?
排版上,整套书有一套完整的设计。基本原则是美观和效率兼顾。从试教中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看,有些设计是他们很乐意接受的。比如,过去教材注释都是接排,有些课文注释太多,学生不易查找;而每个注释单排,又会造成篇幅的极大浪费。分双栏排,可以有效解决这个矛盾。
-
《伯牙绝弦》中“锺子期”,为什么用“锺”而不用“钟”?
七年级上册34页小贴士《伯牙绝弦》中“锺子期”,为什么用“锺”而不用“钟”?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字表》,“锺”作为人名或姓氏的时候,是规范字形。“钱锺书”的“锺”,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
课后“读读写写”栏目可以增加田字格让学生练习书写吗?
课后“读读写写”栏目可以增加田字格让学生练习书写吗? 试教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过这个意见。因篇幅的限制,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事实上,即使留出等量的田字格,也只能供学生一次书写之用,不如用练习本代替。
-
课后的补白中关于语法知识的设计有什么考虑?
课后的补白中关于语法知识的设计有什么考虑? 本套语文教科书中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有两种途径:一是借助单元说明、课后练习题,或者教师的引导(在教师用书中会有提示),随文学习;二是通过课后的知识短文,集中学习。每册共设置有知识短文十多则。内容不求全面,突出基础性,少用术语;写法上,由具体语言实例导入,采用归纳法,语言力求简洁、生动、好懂。通过这两种途径,应可起到…
-
教材每一课的课后生字建议更换字体,标准的字体更利于学生学习生字。因为有些学生基础差,看不懂连笔,又不愿意从课本书上寻找。所以标准字体还是很必要的。
这个问题有不少老师提出。八年级教材之所以安排行楷字,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其目的一是美观,二是提高书写速度。但这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对于标准字体熟练掌握基础上的。不可否认,全国各地学生的水平有差别,有些学生对正楷字的掌握程度还不是很好,学习行楷字不免出现笔形不规范甚至误写的现象。从教材编者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在使用过程中视情况…
-
我们在教学《时间的脚印》时感觉第五至二十一段偏离课文写作目的,请问专家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时间的脚印》意在说明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第 5 段用“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起,以下直到第 29 段都是在解释这一问题,其中第 6—21段 讲的是地质现象,即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的过程,因为岩石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岩石是一层一层沉积下来的,这个沉积是有一定次序的,我们是可以通过这个次序来了解“过去的年月”的。因此这一部分…
-
请问补白具体指的是什么?
补白在本套教科书中指用于填补页面空白的补充内容,一般有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背景材料、补充阅读材料等类型,用虚线文本框标示。具体到八年级下册,共有七处,分别在第 15、32、38、65、99、121、126 页。
-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责编答疑
1.请问补白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补白在本套教科书中指用于填补页面空白的补充内容,一般有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背景材料、补充阅读材料等类型,用虚线文本框标示。具体到八年级下册,共有七处,分别在第15、32、38、65、99、121、126页。 2.我们在教学《时间的脚印》时感觉第五至二十一段偏离课文写作目的,请问专家怎样看待这个…
-
文天祥《南安军》中,是“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还是“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两种版本都有。四部丛刊本《文山先生集》中是前者,教科书目前依据《文天祥诗集校笺》(中华书局2017年版)用后者。二者都不为错。
-
《送东阳马生序》中“容臭”的“臭”,读xiù还是chòu?
读chòu。《汉语大词典》中“臭(chòu)”字的第二个义项是:香;香气。容臭即香囊。
-
《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中的“的”是否应该写作“地”?
“的”的使用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吕叔湘先生曾撰文,唐宋时期,用作虚词的de,多写作“底”“地”,大概是因为“底”“地”二字的实词义都是日常应用的字,仍作上声和去声,需要找一个别的字代替轻声音,于是找了不常用的“的”字。“的”自元代逐渐替换了“底”和“地”(《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在五四运动之前,助词de主要采用“的”的形式。1919年“的”字带来…
-
《出师表》中“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效”,教科书中注释为“功效”,整句话怎么翻译?
如果直译,可译作:将讨伐奸贼兴复汉室这一可取得功效之事托付给我。也可意译为: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教学时,教参译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必逐字对应。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正确,具体表述上可适当灵活。
-
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教材现在的通假字基本改为同义字吗?通假字和同义字两者是有区别的。
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确实不同,但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避免“繁、难、偏、杂”的导向,以减轻学生文言学习的负担,教材对三者不作专门区分,用“同”表示某字与某字表意一致。
-
《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后半句是否存在语序不当?
后半句无表述不当。突出“鲁迅先生坐在那儿”的特征:安静、平和。
-
《马说》中“石”怎么读更妥?
问:《马说》中关于“石”的发音,有读者回应: (1)“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怎么读更妥? 首先学生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杨合鸣主编的双色版平装本2013.5重印,第477页,就明确标示“石”读dan。 其次,既然专家一再强调,没加注,就按现代规范的读法!那现代字典、词典都明确规定“石”做量词使用时读dan,那就读dan,无需再去纠结古…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祇”是通假字吗
问:《马说》中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要把这个祗字当做通假字吗?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祗”书下注释是“同‘衹’”,既然后面又说“衹”并非通用规范汉字,那为何不直接注释为“同‘只’”呢?这样更明白,更好记好写。 答:可以视为广义的通假字。 事实上古人在表达表达“只”这个意思的时候会有“祗、衹、祇、秪、秖”等多种写法,或者说…
-
《上李邕》第六句“见余大言皆冷笑”中是“见余”还是“闻余”?
问:课本118页积累拓展的第四题,是李白的诗《上李邕》第六句是“见余大言皆冷笑”,但是网上能查到的版本都是“闻余”,该怎样解释呢? 答:这是古诗文的异文问题。这首诗教材依据《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收录,其中的文字就是“见余大言皆冷笑”。 根据该书校勘记,的确有少数版本作“闻”,作“见”的更多。清人编纂的《全唐诗》选录此诗作“闻…
-
“故外户而不闭”应该如何译?
问:《大道之行也》中“故外户而不闭”,为什么要译成: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感觉很别扭,还是原来译法好:外户:大门;闭,用门栓闩门。直接译成:大门不用闩(关)上,更加通俗易懂。 答:关于“外户而不闭”,教材的注释采取的是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说法:“外户而不闭者,扉从外阖也;不闭者,不用关闭之也。” 这里的“关闭”特指用门闩把门闩上。语法上讲…
-
“下见小潭”一句“见”是读xian还是jian呢?
问:《小石潭记》中“下见小潭”一句”见”是读xian还是jian呢? 答:读jiàn。
-
“诎右臂支船”的“诎”是通假字吗?
问:《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的“诎”原来注释是同“屈”,弯曲,现在为什么把同“屈”去掉了?它还是通假字吗? 答:去掉“同‘屈’”,就表示不是通假字。因为“诎”本身就有弯曲的意思,不必同“屈”。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中“冠”应读几声?
问:《核舟记》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中冠的读音,这里用作动词,需要读作四声吗? 答:不读四声。“峨冠”是“高帽子”,这里活用为“(戴着)高帽子”,只是一种临时的活用,不必改读四声。读四声时,是使用它的固定下来的动词义。 如果读成四声,就不是“戴着高帽子”而是“高高地戴帽子了”。当然,这里也不一定非要理解成活用,译成“中间那个高帽子、大胡子的”也没问…
-
“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读shu还是zhu?
问:《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读shu还是zhu? 答:读shǔ。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的“甫”在这里通假吗?
问:《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在这里通假吗? 答:“甫”本身就有尊称的意思,不必视为通假。
-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有”字,应该怎样理解?
问:《桃花源记》中关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有”字,应该怎样理解? 我翻看教参,是把它翻译成“有过(汉朝)”。但查《汉语大词典》,“有汉”的“有”,是把它理解成助词的。类似的如:有唐、有宋、有明、有清。 我觉得,从句式的角度看,“有”作为名词词头,在“不知……无论……”句中是能够讲通的。怎么给学生讲清楚、讲正确? 答:从语感上说,把…
-
“桑竹之属”中的“之”怎么解释?
问:《桃花源记》中“桑竹之属”中的“之”怎么解释? 答:跟现代汉语里“之类”的“之”一样。建议不要单独拿这个“之”字出来考学生,没什么意思。
-
“钟鼓乐之”的“乐”究竟读“le”还是“yue”呢?
问:《诗经二首》中“钟鼓乐之”的“乐”究竟读“le”还是“yue”呢? 答:读lè。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押韵解释合理吗?
问:文中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押韵的解释很牵强! 古人写诗用平水韵表,平水韵表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杜甫的这首诗中黑、裂、绝、彻同属入声字九屑。 答:平水韵反映的是中古音的押韵规律,如果我们能够用中古音读,押韵押得好好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的方言保留了中古音的一些特点,读起来也是押韵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拿普通话或北方方言来…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的“被”怎么读?
按照词谱,“被”应为仄声。这里的“被”是覆盖义,读为bèi。
-
《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一句中“降”的读音和意思各是什么?
这里的“降”读jiàng,减、退义,“稍降辞色”的意思是稍微将言辞放委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