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三)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各位同学好!上周我们一起学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动静结合手法。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借景抒情手法。
什 么 是 借 景 抒 情
借景抒情的肇始可以追溯至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周礼·春官》记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则认为此“六诗”乃“六义”。《毛诗正义》进一步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认为赋比兴是《诗经》诗篇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宋儒朱熹认为“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清人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则认为“兴”是“借景以引其情”。总的来说,借景抒情就是一种抒情手法:它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表达的是喜、怒、哀、乐、愁等含蓄的感受。
例如: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语文君解析
上阕四句一连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白鸟、莲花九种景物,简单的几个物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片杂乱颓靡的景象,乱蝉衰草之间透出词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种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的,而是借助这些景物、这片景象来表现的,这就是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如 何 运 用 借 景 抒 情
通过借景抒情手法,作者的主观情绪可以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互相交融,互相依托,具有高度的感染力。所以运用借景抒情手法,首先要明确立足点在抒情上:抒情是目的,是主要;写景是手段,是次要。切勿没有真情实感、漫无目的地写景。所以在写景时,一定要做到细节丰满,切忌笼统含糊。比如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四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四句和李白《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四句等,都用富含感情的形容词把景物景色的细节描写出来,这就是优秀的借景抒情的运用了。
借 景 抒 情 的 妙 处
以下我们借助老舍的散文《林海》(选段)来看看借景抒情在现代文里的妙处。
林海
文/老舍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落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种亲切与舒服。/(开篇奠定感情基调:对大兴安岭的喜爱。)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这里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儿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儿化词的使用不仅点出了大兴安岭山岭的特色,而且很好的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林海多层次的绿色,而且还点出了其中白桦的美丽。大海、波浪和浪花的比喻不仅传神,而且非常活泼生动。)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在林海和白桦之后,进一步地描述了大兴安岭的河、花、蝴蝶、红豆等景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景象。通过这幅景象,老舍成功地表达了大兴安岭给他的舒服和亲切感,更成功地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钟爱。)
所以,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借 景 抒 情和 托 物 言 志 的 区 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在形式上非常相像,它们都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但二者有两个实质的差异:
一是“景”一是“物”。
借景抒情是借助对客观景物、景色的描写来完成目的,一般来说焦点是景色整体而不是特定的某物。而托物言志则通常是借助对某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特定事物的描写来完成目的。
一是“情”一是“志”。
借景抒情最终抒发的是含蓄、朦胧、没有具体意指的情绪,而托物言志最终表达的“志”通常来说是人生的感悟、领会,是自身的志向、情操、愿望。
例如: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语文君解析
在前一部分,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姿态的平铺直叙来表达了他对莲的钟爱,但结合第二部分我们就可以明白:实质上,周敦颐是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这就是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有象征意味的特定事物——高洁清逸的莲——来表达自身的志向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通过比较《爱莲说》和前文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我们就很容易明白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了。
语文君的悄悄话:
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复习一下本期内容的要点:借景抒情是一种抒情手法。它借助对客观景物、景色的描写来完成目的,一般来说焦点是景色整体而不是特定的某物。它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喜、怒、哀、乐、愁等含蓄、朦胧的情绪。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时,立足点是抒情。抒情是目的,是主要;写景是手段,是次要。写景时必须做到细节丰满,切忌笼统含糊、虚情假意、漫无目的地写景。
最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各位Friends不妨在评论区里留下自己本课学习的心得体会。下一课,我们将会学习托物言志手法,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关注微信公众号『语文君』回复“网站福利”送2023中考资料